2)第三章:御门听政_大明第一暴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钟鼓楼传来的钟鼓之声,天未拂晓,晨时已到。

  太和门外,群臣们赶紧根据官职列于两侧静立,窸窸窣窣的声音戛然而止。

  “陛下,臣有本奏!”

  门廊内,朱由检坐身于御驾之上,正想着如何开展这个朝会,便有大臣开口。

  他定睛一看,却是内阁首辅杨嗣昌。

  杨嗣昌此人,相比崇祯朝的其他首辅,还算有能力,对于平定各地农民起义,也提出了比较好的策略方针。

  他的“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张网剿匪计划,在历史上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正以剿为主,以防为辅,而六隅则相反。

  所谓四正,指的就是陕西、河南、凤阳、湖广这四处腹地。

  通过对农民军的活跃习惯,在这四地张网,于夏秋防御,冬春集结大军进行围剿。

  在历史上,张献忠因此被逼得招安,而李自成也被剿得只剩下最后十八骑。

  其代价,是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不断对建奴进行妥协。

  现在是崇祯十年十月,正好到了杨嗣昌张网剿匪计划的关键时刻,所以对于满清的此次入塞,他力主议和。

  在他看来,建奴入关,顶多是劫掠一番就走。

  而农民起义,才是动摇国家根本所在。

  但杨嗣昌忘了一个问题,以大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民军是根本剿不尽的。

  而建奴,现在的确只是劫掠一番就会走。

  可年年如此,连河北、山东都被建奴祸害了,大明哪来的钱粮剿匪?

  江南?远水解不了近渴。

  况且,建奴都来眼皮子底下祸害了,能成吗?

  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坚决不成!

  “杨阁老,你是又要劝朕议和吧?”

  门廊内朱由检的声音平淡,听不出喜怒。

  杨嗣昌正色道:“陛下,建奴至此,无非只是要些钱粮,咱们不如给了他,当务之急,乃是趁着冬天乱民流动不便,将其彻底剿除!”

  “若要攘外必先安内,中原群盗不平,国家根基则不稳,与建奴议和,不过权宜之计。”

  “荒谬!”话音一落,便有大臣呵斥道:“你的意思是,要任由那皇太极,在我大明境内肆掠,然后将关、锦割让给他?你就不怕担上卖国之名?”

  开口之人,是翰林侍讲黄道周,是个妥妥的主战派。

  杨嗣昌浑然不惧,面色肃然:“便是强汉盛唐,亦有和亲权益之举,只要不称臣纳贡,大明的天威依然还在。”

  “待将匪患清除,国内形势稳定,小小建奴不足为虑!”

  黄道周嗤笑一声:“陛下召集天下共八路兵马拱卫京师,若就这么答应了建奴的条件,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

  “打仗可不是凭借你黄道周一张嘴便能成的事,冬日剿匪在即,应当节省钱粮兵力!”

  杨嗣昌不想与之纠缠,毕竟在大义上他站不住脚,只能从军事上进行分析:“便是打,也不能投入过多兵力,臣还是那句话,只需要答应建奴的条件,便可免去后顾之忧,一心应对群寇。”

  其实杨嗣昌的话也没错,以他的视角看来,农民起义军远比建奴危害要大,也是威胁大明统治根基所在。

  事有轻重缓急,而在他眼中,建奴之患便是轻缓之事。

  听到杨嗣昌侃侃而谈,黄道周张了张嘴,却是再也说不出什么来,因为他确实不通军事。

  但朱由检是谁,他可是拥有着来自于后世的灵魂。

  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农民起义军不过是剿之不尽的泥潭,光靠军事,是根本无法彻底解决的。

  从御驾上走下,朱由检缓缓来到杨嗣昌身前,冷然道:“朕可以答应议和,但提出议和的,必需是他皇太极!”

  请收藏:https://m.biquge77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