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27章 膛线有点难_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伤害。

  配上燧发枪后,宋军在野外都可以随便打蒙军了。

  可惜很快下个场地让他有些微微失望。

  转场的地方是大宋制造膛线的地方。

  原本膛线十五世纪才出现,但到十九世纪才大规模装备各国部队,原因当然就是膛线不好弄,准确说,是优质耐用的膛线不好弄。

  赵与芮当年也提过几个建议,工匠们也一直在朝这些方向研发。

  以目前的工艺水平,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也就是刮刀法。

  刮刀法即用一根比枪管内径略纫略小的钢棒,在它的特定部位刻挖一个槽,安装一块硬质合金钢片,钢片上有一条或二条凸出的有一定倾斜角的带状体,前端有利削部,并可调节凸起高度。在一条膛线位置上来回拉动数十次,就切出一条阴膛线,然后调节位置再切刮下一条。这种方法切奇数或偶数的膛线一般用单刮刀,切偶数的膛线可以用双向刮刀。也可以在相对的位置安装单刮刀,双刮刀或三副刀,一次切出2至6条膛线。

  这是封建时代最容易操作的办法之一了,也是最容易理解的。

  但它的难度也有几个。

  一是这个时代打造比枪管内径略纫略小的钢棒比较难,精度更要把握好。

  二是安装硬质合金钢片的材料需要不停的尝试。

  赵与芮的燧发枪枪管都是采用了钻管式,算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科技。

  但相当费钻头费时间,效率也低,数万户工匠参与,一年才能打造两万多支。

  这几年赵与芮已经把大量原本造弓弩的工匠转为打造燧发枪。

  目前大宋数万户工匠参与,年造燧发枪两万多支。

  全军目前也就七万支燧发枪,赵与芮在各地同时和蒙军开战,每支部队分到的燧发枪数量有限。

  而打造刮刀用的钢棒,和打造一根枪管同样耗时耗工,关键也不够耐用。

  硬质合金的材料,工匠们已经经过快两年的无数次试验,目前已经总算是找到比较适合的配方,这连带着钻头也得到了进步和提升。

  “一个钢棒只能拉四根枪管,而且全部是需要手工,每个工匠的水平又有区别,所以拉出的膛线可能不一样。”

  膛线不同,意味着赵与芮想用子弹来代替就不现实,而且全手工效率很低,又需要调拔大量的工匠,这样打造燧发枪的速度就得降下来,得不偿失。

  还有一种比较简单,早期可操作的就是‘钩刀拉削法’。

  这种是把钩状切刀安置在比枪膛直径略细的钢拉杆上,钩形刮刀刃口的高度可以通过调节拉杆层部的螺丝来调节。每拉动通过枪管一次,拉杆移动几微米,随着枪管的匀速旋转,拉削出一条有一定缠度的阴膛线,达到预定宽度后,再换位置拉第二条膛线。早期的线膛枪拉一条阴膛线只要拉削二十次左右,而一支较好的枪拉削同样的阴膛线要拉削一百次左右。拉的次数越多,形成的拉槽越细,越精密。

  这种只要木制机械就能完成,算是比较容易的。

  缺点同样是需要全手工和大量的工匠。

  请收藏:https://m.biquge77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