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51章 好戏开场_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将来一旦再有黄河决堤,加上大清河河道比较弯曲,到时下游都会被淹。

  其实这种问题,只要有人认真研究,实地勘察下,都能发现,但古代最高统治者不发话,下面的人通常也不会认真去做。

  朝廷又分为四级,一级是急需加巩的区域,四级是可以缓缓的。

  城中的百姓因为有济南城在不会被淹,但城外肯定要倒霉。

  等吴潜赶到济南城北泺口附近,就见附近船来人往,商贩如云。

  赵与芮其实对治理黄河一窍不通,但在他穿越者的加持上,大宋的水利臣工们及早的发现了将来的水患问题。

  而大清河原本是一条狭窄的地下河,早期宽仅十丈,深仅数尺,深和宽都远远不如黄河,别说黄河决堤,就是遇到连绵的雨季,雨水量大后,就会有水溢出来。

  吴潜为此专门被调到山东为制置使,工部侍郎陈戴带领工部人马全面辅助他。

  其中还学习了光绪年间的做法,迁移了附近部份百姓,将当地挖成河道,四周筑起高坝,主动改道。

  四川的主销陕西和宁夏,甚至西域。

  他的蒸汽抽水机已经发展到可以代替大量的人力,从而减少人工挖掘放水这种艰难的工程。

  同一时间,汪纲到河南任河南制置使,与吴潜同时治理。

  等到水灾发生了再补,往往已经晚了。

  通常的做法是先截断一截河道,排干水后,再用人力,这种事费时费力又费钱,所以历代王朝少有这么干的。

  毕竟这些地方不迁移,将来也可能被水淹没。

  因为黄河泛滥主要是在河南决堤,从而影响到山东。

  唯一的难度就是必须在蒸汽抽水机旁二十四小时的燃烧蒸汽锅炉。

  现在赵与芮这么一弄,只要弄的好,小清河也能一直弄下去,就算弄不好,小清河也能多坚持几百年。

  现在赵与芮的官员们提前预判,然后根据地势来做出重要的改道。

  首先是黄河下游两岸的筑堤,特别是重要位置的筑堤,提前筑造,预防决堤。

  需要加筑堤坝的地方,在他们跑了几年后,初步认为有八百多里,占据四分之一。

  现在的泺口不比明永乐时差,朝廷在山东也设有制糖厂,山东的盐,白糖,从这里源源不断走向四面八方,往北销往蒙古,往西到河南。

  经过这些年的勘察调研,吴潜和汪纲一致认为,将来黄河决堤,河水还会大量注入大清河。

  两波人又跑了两年,出了他们自己的方案。

  赵与芮这几年加大了白糖的国内制销点,像山东的糖厂主销蒙古和河南。

  浙江、江南的主销日本和高丽。

  好在赵与芮的大宋有捷径。

  大清河经过济南,那济南附近的百姓肯定要遭秧。

  两广的主销大理、安南、占城等。

  吴潜去实地看汪纲跑过的,汪纲实地去看吴潜跑过的。

  大员作为最大的产地,哪边需求量大,就销哪边,而且价格最低,也是国外商人去进货的首选地。

  尽管朝廷保密做的很好,但总有疏忽的时候,时民间已经有人知道了黄泥水淋法,也会制造白糖,可朝廷控制民间私制,简单一条,凡民间大规模种植的甘蔗都有朝廷派人查看。

  请收藏:https://m.biquge77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