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77章 赈灾结束,返乡祭祖_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77章赈灾结束,返乡祭祖

  自打陈旭和庐江太守经过一番“友好交流”,赈灾一事迅速步入了正轨。

  原本流离的灾民,被迅速地妥当安置起来。

  之前处于未能完善的统计,迅速开展起调查工作。

  不过效率感人。

  这次并非有谁在背后有意引导,纯粹是因为那些基层官吏能力有限。

  平日里他们核对征收的粮食,就算是重活累活了,现在统筹安排数千灾民的赈灾任务,等于说是把难度往上调了两档,他们没有那个能力去完成知道吧。

  不过陈洛派出李序等人,四处去当“救火队员”,好歹是将赈灾工作给平稳接过,基本完成了。

  随着雨过天晴,洪水退去,官府最后再分发一次足量的救济粮,聚集在舒城外的灾民散去,返回各自的家乡。

  房屋被冲垮了,耕作的田地几乎被泡成泥潭,可他们祖祖辈辈的根就在那里,哪怕因为灾害不得不逃离,但终究舍弃不掉,是最后要回去的地方。

  这样的乡土情节,独属于农耕文明。

  哪怕后世时代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地位不断抬升,但几千年来农耕文明带来的观念,仍然根植于绝大部分人的心中。

  故土难离、衣锦还乡、落叶归根这样的思想,或多或少,萦绕在每一个人的心头,最终构成了华夏文明的底色。

  随着赈灾结束,陈洛跟着阳夏陈氏的车队离开舒城。

  洪灾泛滥区即是南郡、江夏郡、庐江郡三个地方。

  自己耗费将近四个月,除了江夏郡的赈灾没有亲力亲为,其他的两地基本都是耗费了无数心力,将短期内的影响基本消除。

  至于这场洪灾的长期影响,则是关乎当地生产经济恢复情况,他不可能留在南方盯上一年半载,说到底,后续还得靠各个地方的官员负责。

  “伯玉,你这次将赈灾的事情办得很好,很有大局观,从全局的角度解决问题,不留下祸患,这是让我非常惊喜的,阳夏陈氏新一代,大概就交由你来带领了。”离开舒城的车队中,陈谦选择与陈洛同乘。

  这些天里,他去实地观看了陈洛的赈灾效果,以及问询了陈洛的赈灾思路。

  其中最让陈谦叹服的,乃是“工赈”。

  要知道筹建营地、安排医者这类事务,他一样可以考虑得到,最后达成的效果不会比陈洛现在差多少。

  但是“工赈”则是属于开创性的思路,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完全不会想到这么一条救灾方案,用以替代直接发放粮食去救灾。

  而且仔细一想,在这类时间拉得较长的赈灾上,工赈确实就是最为合适的方案,可以将有限的粮食发挥出它们最大的作用,并且留下可以福泽后人的基建,只需要每年耗费少量人力进行维护修缮即可。

  “不足称道。先秦之时,齐景公反对赈灾,晏子提议调

  请收藏:https://m.biquge77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