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44章 缺陷 宽慰_这个导演要谢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4日那一期,隔天《好莱坞报道》予以全文转载。

  申芃菲随后主导了一波扩散,国内在周一安排了一轮新闻群发,算是给《1951》定下了媒体传播的基调。

  其实在戛纳,波拉克所说的“三个创新”并没有多高的影响力。

  每年电影节期间,短短10天之内要首映多达五六十部电影,从来不会缺少吸引眼球的创意之作。

  特别是战争片本就属于电影节的小众题材,关注度和话题性先天不足,如果《1951》没有一镜到底的噱头,很可能场刊出个分也就到此为止了。

  申芃菲知道场刊分只列第三的时候,百忙之中还专门抽出时间来宽慰陈一鸣,生怕他泄气。

  “一鸣,戛纳的媒体评分只是个发新闻的由头,连风向标的意义都欠奉,你不用把它放在心上。

  历数各届戛纳电影节,媒体、影评人和评审团,从来都尿不到一个壶里。场刊最高分电影拿到金棕榈的次数,只有5次,其中还有2次并列。

  反之,场刊分在3分以下的所谓中庸之作,笑到最后的次数超过30次。

  由此可见,评审团从来都不把场刊分当回事,甚至有一种专门跟媒体打分反着来,以彰显个人品味的趋势。”

  陈一鸣对申大姐的关心还是很感激的,不过他也不好说自己同样没把场刊分当回事,那样显得他过于自大了。

  索性他就以请教的口吻,转移了一下话题。

  “申姐,这么说来,闭幕式上的各大奖项,完全由评审团那9个评委一言而决喽?

  具体怎么决?一人一票投票吗?”

  陈一鸣的这个问题可谓投其所好,申芃菲一下子被问到了痒处,靠在沙发上开始侃侃而谈。

  “这就不能一概而论啦,各届有各届的潜规则,不是内行人肯定摸不着门道,而真正的内行人,谁拿谁不拿,其实闭幕式还没开就八九不离十了。”

  马云腾十分配合地扮演捧哏二号的角色,“申姐肯定是内行人,你说说,《1951》有希望拿金棕榈不?”

  申芃菲脸上挂起神秘的微笑,拿过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三个圈,然后标了3个名字。

  “呐,姐姐我今天倾囊相授,给你们讲一讲国外电影节该怎么玩儿。

  其实只要是精英评审团的评选方式,内部运行逻辑就大同小异,一法通万法通。

  戛纳算是各大影展中吃相比较文雅的,不像蒙特利尔那么简单粗暴。

  这是戛纳电影节主席雅各布,2004年以前,他的意见举足轻重,可以左右50%的奖项归属。

  如果在选片阶段,伱的电影被雅各布主席点名参赛,那么恭喜你,至少一个银棕榈到手了。”

  大壮指着另外一个圈问道,“申姐,这个标着亨利的,应该就是那位艺术总监吧?”

  申芃菲点了点头,“没错,2005年蒂埃里-亨

  请收藏:https://m.biquge77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