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55章 垫场戏的垫场戏_这个导演要谢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鸣这么干也是有底气的,这源于《1951》拍摄时获取的经验。

  不夸张地说,一部《1951》,奠定了陈一鸣在主观镜头领域的宗师地位。

  以陡崖这场戏的分量,别的剧组可能要拍上个十几甚至几十遍,陈一鸣的剧组绝对能在5遍以内搞定收工。

  更不要说,这个片段才区区2分钟,还不是一镜到底。

  被选定露脸的“主角”是武元荣的关门弟子,年龄才17岁,胡子拉碴一脸褶子,倒像是37。

  因为入门最晚,学艺最短,武老爷子这次把他带来,更多是为了长长见识,因此之前出镜的次数非常少。

  不过这倒是歪打正着了,这段戏本身也不需要他的身手有多好,按照事先的排练跑、跳、攀、爬即可,最后从梯子上摔下来仰天躺倒,把正脸露出来就算齐活儿。

  不仅名字可以上职员表,还能多收一份红包,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好事一件了。

  剧组花了两天顺利完成这场戏,转场到西侧开拍双方的阵战戏。

  这是《木兰》电影里唯一一段大规模的步兵列阵交战,相当于之前开场戏中木兰爹与颉利可汗卫队交战的极致放大版。

  唐军在缓坡上的矮墙后列阵,居高临下占据地利。

  西突厥军分为三个方队,正面一字横阵压进,左右各一个小型方队绕墙迂回。

  两军后方,则是负责远程掩护的弓弩手。

  唐军一方还拥有器械之利,布置有多架弩车与小型投石车。

  这段戏陈一鸣没有耍花活儿,先全景再特写,先远程再近战,按照交战顺序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缓速推进。

  可能唯一的特殊之处,就是陈一鸣强化了对双方指挥环节中命令收发与阵型变换的描写。

  西突厥一方使用号角传令,为此陈一鸣特别委托葛继明老爷子,创作一套短促鲜明的传令号谱,在后期制作音效时加进去。

  唐军一方则使用旗帜传令,多种颜色的三角令旗同样是一整套,悬挂于山顶营垒内的传令哨塔上,一线指挥官身侧,同样有高高撑起的令旗用于号令属下。

  真实战争中的命令传递当然不可能如此简单,往往都是传令骑兵、号角锣鼓、旗帜响箭等多种方式混用,而且实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电影里就没必要一比一还原了,先是指挥官下令,然后传令手特写,再接一个变阵镜头,观众就能大致看懂。

  只要对阵双方在外观上依旧处于有组织的阵型之下,穿插其中的传令镜头在观众的心目中就是有效的。

  实际拍摄其实就是群演们列队表演“广播体操”,三个年轻力壮的副导演轮流担任“教官”,根据拍摄计划给群演下达指令,然后群演们根据指令进行队形变换。

  等推进到矮墙下时,才是两军真正交战的场景。

  西侧战场的战斗打得有条不紊,人命交换的速度和数量都远远逊色于东侧的寨墙缺口。

  长枪列阵对刺之下,阵列内的士兵三三两两地倒下,很快就有后排士兵填补上来。

  随着唐军的不断减员,令旗扬起,枪阵开始向后方第二道矮墙缓慢后撤。

  西突厥一方继续派上生力军,直至攻上第三道矮墙,接近营垒寨墙。

  在此期间,攻方要一直承受守方多层次的远程火力覆盖。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木兰率领的唐骑主力,赶到了。

  出门在外,继续一更,抱歉

  请收藏:https://m.biquge77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