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1章 舌战群儒 提纲挈领_这个导演要谢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地方吗?”

  王树斌想了一下,迟疑地开口答道,“没有。”

  “然后我想问,一秒生一秒死的战场,是解释原因动机的场合吗?”

  王树斌没有说话,只是摇了摇头。

  “人物的关键选择当然要有动机有铺垫,但不一定通过台词直接说。

  我想最终的成片应该可以回答王老师的疑问,毕竟镜头里的演员,可以通过肢体和表情反映内心情绪,这不是我用片面的文字可以讲清楚的。

  最后我想说,访问过天马山战役的李玉成老英雄之后,我开始真正理解我军战士的选择。

  他们首先是恪尽职守的士兵,然后是被坚果拉入战火的百姓,最后才是以身许国的英雄。

  这是一个渐进的认知过程,当年参战的数十万战士,有的意识到了,有的没完全意识到,有的还没意识到已经牺牲,有的回国之后才意识到。

  王老师问我知不知道我军胜利的原因,我的回答是,因为我军大部分战士认识到了第三层,而对面的联合军大部分士兵只停留在第一层,甚至第一层都达不到。

  不同的认知,决定了不同的选择。

  想要清晰反映这种认知变化,不是《1951》区区2小时电影能够承担的任务,我背不动。

  我只会如实还原当年战场的片段,把背后的认知过程交给观众。

  不同认知水平的观众,自然会有不同的观感。

  一定有像王老师一样的观众,试图去深入探究人物内在的动机。

  次一级的观众,会感慨于我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至于信仰动摇的观众,会质疑电影在刻意美化。

  不管哪一种观感,都能引发对那段历史的讨论,《1951》也就达到了目的。

  其实故事里的主角,到影片结束的时候,思想认识也不过走到第二阶段。

  但即便如此,对比刚刚领受任务的时候,他的成长已经足够明显。

  主角才17岁,他完成了任务、活了下来并收获了成长,虽然电影没有接着往下拍,但我相信观众能够在想象中延续主角的未来。”

  ……

  内审会一直开到晚上8点,陈一鸣拿出浑身解数舌战群儒,努力保住几个主要人物的人设没有被大删大改,不过部分台词、细节的修改终究在所难免。

  最大的受害者其实是侯永老师,他的镜头本来就不多,结果起码三分之一的台词被挪给了团政委。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分歧,则是电影的结尾。

  争论到最后,依旧是以陈一鸣的妥协而告终,他答应在原结尾的基础上再拍一段,稍许提振一下影片整体的“蓝色”基调。

  约好了下周三之前提交修改版剧本,陈马二人推辞了孙副主任的晚餐,直接回酒店。

  《魔都假日》的顺风顺水,让陈一鸣一度忽略了华国电影人的最大痛点,审查。

  如今这部《1951》,该找上来

  请收藏:https://m.biquge77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