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十二章 十年的变化_带着大明横推诸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多的空地,为以后扩招做准备。

  为大明源源不断的输送各类人才。

  虽然普通子民无权居住在皇城以内,但是皇城之中有各种商店店铺,分布在东西南北。

  除了及其少量在官员、皇族宗室、勋贵外戚的手中以外,一些是属于朱由校皇帝的私有商铺,一些属于大明朝堂国有商铺。

  百姓可以每天在里面购买货物。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百姓买不到的。

  要是有钱,可以在里面的客栈永远居住下去。

  不然只能获取官位或者立战功得爵位。

  …

  …

  至于外城则是五品官员以下以及百姓居住的地方。

  占据了整个帝都一半的面积。

  道路交通呈现井字形,井然有序,宽敞无比,还有专门的马车通道。

  整个帝都各种排水措施做得十分到位,包括皇朝皇宫。

  每天都有专门的人员整理帝都清洁。

  道路两旁都种上了各种花草树木,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鲜花盛开。

  不会因为人多,而像某日不落国家首都哄臭无比。

  每晚还有明灯照明,虽然会消耗一大笔银元币购买灯油,但是大明帝都形象不容置疑。

  十年下来,大明财政投资了何止上亿的银元币,要不是无数苦力都不要钱只需要吃粮食,十亿银元币都难以修建下来。

  尽管这样,朱由校还是不满意。

  以后只能去诸天抢上好的材料再行修建了。

  反正京城外面预留了无数的土地作为日后扩张京城所用

  这座大明帝都,足以容纳上千万人生活,可见其宏伟壮观。

  工部以及兵仗局也算是在这十年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了,朱由校当然也没吝啬赏赐,赏赐了上百万的银元币下去。

  除了钱财,还赏赐了皇家特质金元币、青元丹、合元丹,以及让一大堆该升官的人升官。

  大明已经废除了军籍、匠籍,儒家那一套在李养正、魏广微等人的严厉打击之下,新一代的大明子民除了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已经不再视为金科玉律了。

  而老一辈的或许还有,但是在整个大明政治大前提以下,也被打压得抬不起头来。

  百家争鸣,各路学说,新生思想,层出不穷,不断冲击儒家传统思想。

  新生的力量,是大明最磅礴的力量。

  到天启十二年冬,大明每年各种粮食产量达到了惊人的三十五亿石。

  各种养殖场在大明各个地方建立,养猪养牛养鸡养鸭等等。耕牛也是两户人家拥有一头,一家人的土地在农忙时期,基本可以耕种完毕。

  家家户户有余粮,还能每隔四五天割肉吃,比之以前,这日子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这才是盛世。

  不是糠稀盛世。

  配上简易化肥,产量也达到了朱由校的预期。

  抓的各个国家的苦力全部死绝,但是他们为大明的辉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全大明境内,道路基本修通,各个省府州县乡的捕快司也全部建立,

  加强了大明对各个省府州县乡村的管控。

  各个城池得到极大改善,新修筑的城池也修筑完毕,各个地方的矿产也挖掘大多数。

  这些都是几千万苦力带来的成果。

  莫卧儿帝国(阿三)贡献了上千万的苦力人口,东瀛也是贡献了上千万苦力,以及亚洲各个国家,为大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十年下来,苦力无一生还,哪怕每天吃得饱饱的。

  朱由校可一点没克扣这些人的口粮,都是直接让其吃饱。

  想想这些人在自己的国家,能吃一顿饱饭?

  能每天吃糠喝稀加点野菜就是神仙日子了,比如某糠稀盛世,就被无限吹捧,那些子民何曾吃过饱饭

  朱由校让其顿顿吃饱,这些苦力都是心怀感激,干活就可以顿顿吃饱饭,甚至过年还有点肉沫荤腥。

  天下无数百姓官员人人都称赞朱由校为古往今来第一圣皇帝

  PS:谢谢大家的月票推荐票,拜谢大家支持

  请收藏:https://m.biquge77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