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18【落难公子】_民国之文豪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带你吃好吃的。”

  周维烈下意识的咽口水,说道:“等到了重庆,我再回请吴叔叔。”

  “到时候让你爸请我,反正我不会吃亏。”吴宓开玩笑道。

  整个抗战期间,吴宓是西南联大的头号大款。此君来昆明时刚刚离婚,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而且兼职多多,每月能有六七千元的收入。他天天下馆子,甚至同时请三个关系暧昧的女士一起吃联谊餐,日子过得不要太潇洒。

  吴宓非常讨厌教授们的种菜行为,陈岱孙开垦的两块菜地就在吴宓屋外,天天把他吵得不行——“自晨至夕,皆在宓窗外伏地种菜,宓殊厌恨之”。

  沈从文的收入也很高,但他的钱都用来买陶器和书籍了,请学生汪曾祺下馆子也只吃一碗米线。

  吴宓跟周赫煊的私交颇深,经常被梁启超拉着在清华园一起打麻将,他还被周赫煊请来做了《大公报》副刊半年多的主编。有段时间吴宓从国外归来,住在天津三乐堂整整半个月,维烈这小子跟他也是很熟的。

  一大一小,两人下馆子,足足点了三菜一汤,丰盛到近乎奢侈。

  周维烈就像是几天没吃饭的叫花子,狼吞虎咽的吃了三碗米饭,把桌上的几盘菜风卷残云般干掉,最后干脆把饭倒进菜盘里滚油水。

  吴宓摇头苦笑:“你爸也是狠心,好好的日子不过,非把你扔到昆明这鬼地方受穷。以后嘴馋了,就来找你吴叔叔,肯定让你吃饱吃好。”

  “谢谢吴叔叔,”周维烈把盘子里的最后几粒米饭夹到嘴里,擦嘴道,“我明白我爸的意思,他是让我见识一下中国的真面貌。”

  吴宓笑着说:“哟,你还挺懂大道理的。”

  周维烈道:“以前在天津和重庆的时候,爸爸也经常给我说这些,但当时都半懂不懂,现在终于切身体会到了。”

  “能体会就好,你很有前途。”吴宓点头赞许。

  周维烈说:“我正在考虑,是不是该转专业,去学物理、化学或者是机械。”

  吴宓问道:“你数学那么好,转专业做什么?”

  “数学对国家没什么用处啊,”周维烈道,“自开学以来,我们班已经有两个同学转系了,另外几个同学也有这样的打算。”

  吴宓斥责道:“谁说数学没用?数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它能带动其他理工科的发展。”

  周维烈嘀咕道:“华教授也这样说,上周还给我爸写了封信告状。”

  “你现在的任务是安心学习,不要胡思乱想,知道吗?”吴宓严肃道。

  “知道了。”周维烈有些郁闷。

  吴宓不是唯一给周维烈改善伙食的,但凡条件允许,许多教授都会站出来帮忙。比如沈从文,基本上每个月都要请周维烈下两三次馆子,或者让老婆张兆和给维烈做酒酿鸡蛋。

  酒酿鸡蛋是张兆和的拿手好菜,用朱自清的话来说,那简直是世上最鲜美的食物。

  开学第二个月,费正清作为美国特使访问西南联大。这位老兄跟周赫煊就更熟,以前但凡是来天津,费正清两口子都住在周家,还在上海周公馆住过几个星期。

  费正清得知了周维烈的情况,立即请这小子去吃大餐,还留下了200美元的红包。

  费正清在回忆录里写道:“中国人有两种极端的教育子女的方式,一种是溺爱,恨不得把所有的一切都给后代享受;另一种是让孩子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周赫煊先生的选择我不敢苟同,因为他的儿子正在发育的关键时期,不应该每天处于半饥饿状态。但不可否认,这种培养方式非常成功。我和当时只有12岁的周维烈有过一次深谈,他的思想比许多成年人更为成熟。他表示自己以前只关注数学,而进入西南联大以后,开始关注社会政治问题。或许正是这一时期的思想转变,才会促成他后来的选择……”

  请收藏:https://m.biquge77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