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二六章 屠龙_南宋匹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福宁殿。

  是为高宗寝宫。

  高宗遇刺的事情渐渐传开之后,多数才刚退朝回到家中的大臣,又纷纷折返回来,查看龙体的安康,其中由宰相吕颐浩、兼任侍读,又督江、淮、荆、浙诸州军事的朱胜非,以及参知政事秦桧等人,动作最为迅速。

  事实上,高宗无光复中原之志,只满足于江南一隅,更忌惮徽钦二帝还朝,若非是苗刘兵变的出现,打击了主和派和南逃的投降派势力,说明逃跑不得人心,标志着人民抗金力量的兴起;还促使了南宋政权进行政治整顿,以适应抗金的需要;或许临安仍不会是新朝的定址。

  不过,这也造成了赵构不再信任武将,最终收缴兵权在自己手中,在今后的战争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其实,这些事情在聪慧的政党面前,是了然于心的,前任宰相朱胜非亦是大智近妖的人才,首次为相期间,平定苗刘之变,便能将他他机敏多谋的政治才能和温和沉着的处世方略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兵变中迫于情势,权重选择机变灵活的策略,终不至于使兵变滑向最坏的方向,为勤王之师争取了时间;

  除此之外,还能把握情势发展,变被动为主动,让赵构适时复辟,恢复建炎年号;将乱军引出京城,为最后一击创造条件。这一过程中,朱胜非可谓是力挽狂澜,使风雨飘摇的破宋迎来了兵变之后、乃至靖康之难以来,难得的社会安定。

  然而,身为宰相,朱胜非时刻关注三军调动与前线战事之事,不能发于未萌,致使事变最终酿成,使高宗赵构蒙辱、朝廷蒙变,本是可以理解的,但值得被尊重之人,定要领人敬佩之处,大概是觉得自身所行并不完美,他还是难辞其咎。

  事变之后,朱胜非主动担责,自认为作为臣工阁首,百身莫赎,引咎罢政,坚辞相位,后荐吕颐浩、张浚为相。

  高宗赵构挽留再三,奈何朱胜非去意已决,高宗授朱胜非观文殿大学士、知洪州。不久,又任江西安抚使兼知江州。后因江州失陷,遭御史弹劾“赴任太慢”而降职,授中大夫。

  可谓是一朝失势人不如狗,人还在路上走,锅就从天上来,这是这位宰相遭受的又一次仕途上的挫败。

  但是,苗刘兵变留下的后遗症并非这一处。

  苗刘兵变后,赵构三岁的太子赵旉因惊吓过度,得病不治,不久便与世长辞去世。高宗由于失去了一些东西,变得与身边那群阴阳怪人无甚差别,再无子嗣,无奈收赵太祖七世孙赵昚为养子,同年并立为太子。

  前朝曾传“烛光斧影”,言赵光义篡位,自北宋第二代皇帝到南宋第一代为光义及后人,也真是应了那句“天道轮回,报应不爽”的古话。

  如今时至绍兴二年,经宰相吕颐浩推荐,朱胜非再一次得到提拔,兼任

  请收藏:https://m.biquge77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