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55章 垫场戏的垫场戏_这个导演要谢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唐军一方“肆虐”西突厥军,下一镜就敌我调转站到西突厥军一方“攻击”唐军,虽然内容上其实是西突厥小兵单方面挨揍,但是这种视角跳跃依然是很冒险的。

  林萧就说,既然立项之初就把《木兰》定义为主流商业电影,那么讲故事方面就该力争简洁直白,不必要的花活儿能避则避。

  不过陈一鸣在反复考虑之后,还是站在了属于少数派的崔放一边。

  陈一鸣其实十分赞同林萧的意见,只不过他认为个别片段稍微出格一点问题不大。

  营垒这个场景,战斗过程相对复杂,后期剪辑的时候需要三条线混剪。

  如果再加上交战双方的指挥官张毅和古越河的镜头,那就不止是三条线,而是五条线!

  这种情况下想要达到叙事清晰的效果,就不能只在拍摄和剪辑上下功夫,叙事技巧同样是重中之重。

  北侧陡崖的佯攻战斗,算是垫场戏的垫场戏。

  换言之,可以适当冒一冒险。

  通过一个敌方炮灰进行主视角叙事,不仅差异化明显便于观众看懂,而且还能从侧面烘托出一种反战的悲凉气氛。

  要知道在战争电影中,毫无价值的死亡,与胜利前夕的牺牲,一直是并列的两大“反战”要素。

  与说服主创相比,拍摄本身倒是并不困难。

  既然是主观视角,自然只能聚焦于陡崖这个分战场的一个局部。

  这个陡崖是唐军依托地形挖土改造而成的,并不是笔直的横线,而是具有多个拐角,一种接近于欧陆中世纪棱堡的设计。

  拐角之间可以互相掩护,可以攻击到崖下的死角,这就给爬墙进攻的一方设置了更大的阻碍。

  “主角”的运气非常不好,被分配到的进攻地段,是陡崖中间的一个凹陷处。

  如果不是剧本之力的加持,他的小命显然根本不足以撑满2分钟的戏份。

  电影里观众看到的是,崖壁上竖起一架架长梯,上面挂着一个个士兵,箭矢如织石块如雨,间或有长梯被火焚毁或是被推杆倾倒,上面的士兵惨叫着掉落下来。

  总之,就是几百上千的西突厥士兵徒劳地在陡崖下白白送死。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观众想象力的合理延伸,是氛围和情绪的产物。

  实际拍摄中,所谓的“爬墙”只是崔放取景框覆盖的那一小部分地段,镜头甩向哪里,或者说“主角”看向哪里,哪里才是战场。

  这种拍法比较省钱省力,就是对前期筹备的要求非常高,对群演能力的要求也是超高水准,一不小心就会穿帮。

  不差钱的剧组,更倾向于整个场景全盘真打,然后斯坦尼康摄影组按照事先排练的路线“抓拍”。

  拍个三五遍,积累的素材就足够剪辑之用了。

  而现在《木兰》的这种拍法,看上去省钱,但返工率惊人,全算下来是亏是赚实在很难讲。

  当然,陈

  请收藏:https://m.biquge77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